您好,欢迎来到智汇教育!
智汇工业

闪耀星空!这18所最牛大学,“上天了”

编辑:intern-edu时间:2022.05.23 浏览:1852

宇宙浩瀚无穷,奧秘多若迷宫,古今究竟,上下求索,知道几多层?

5月5日晚,西华师范大学对外公布物理与天文学院的何治宏博士领衔发现、并以“CWNU”(西华师范大学英文名称的首字母)命名编号的541个新疏散星团,在国际主流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正式发表公布。从此,银河里有了名叫“西华师范大学”的星团。“CWNU星团表”是国际上首次以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名字命名编号大样本的天体星表。

浩瀚星河中,同样有这样一些小行星,以中国高校的名字命名。

3月21日,国家天文台宣布,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命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星”。这不仅是崇高的荣誉,更代表着对华中科技大学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物理、天文和空间科学等交叉学科发展的肯定。

当“宇宙之无穷”映入眼帘,当“揽慧星以为旍兮”不再夸张,当“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不再遥远,浩瀚宇宙正见证着中国高校的逐梦征途。














星河灿烂,以你之名















目前,我国内地共有16所高校拥有自己的“专属小行星”。这些高校,都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在遥远的天空中有一颗小行星与它们相连,守护着他们的“星空梦”。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星”


 “北京大学星”是第一颗以中国大学命名的小行星。“北京大学星”由北京大学校友陈建生院士和他领导的北京天文台观测宇宙学课题小组发现,小行星的国际永久编号为第7072号。

1998年5月4日,为纪念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经中国科学院同意,由发现者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提出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的申请。从此,“北京大学星”永载史册,带着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绕着太阳运行,与日月共长存。


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星”


“北师大星”是朱进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期间所在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2000年10月14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提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国际编号8050的小行星正式被命名为“北师大星”,以庆祝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北师大星”成为继“北京大学星”之后,第二颗以学校名称命名的小行星。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星”


“南京大学星”是一颗国际编号为3901号的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58年4月7日发现。

2002年5月16日,为了表彰南京大学建校100年来为中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表示,将国际编号为390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南京大学星”。


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星”


“山东大学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在1997年10月15日发现的。因为这颗星被发现的日子,是山东大学建校96周年校庆日,国家天文台于2004年10月17日在济南宣读了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关于“山东大学星”的命名公报。

“山东大学星”成为继“北京大学星”、“南京大学星”、“北京师范大学星”之后,第四颗由我国发现并以高校名称命名的小行星。经过认证,这是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并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暂定编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星”


2007年元月,国家天文台研究决定,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五十华诞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选定编号为19298这颗于1996年9月20日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中国科大星”,并向国际组织提出了申请。

同年4月2日,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于发布第59386号《小行星通报》,正式通知国际社会,第19298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中国科大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星”


在哈工大建校90周年到来之际,为感谢哈工大研究团队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1996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小行星1996 LN命名为“哈工大星”。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星”


2011年4月,清华大学在百年校庆前夕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颗10多年前被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清华大学星”。

这颗小行星是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9年1月10日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第16982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第72990号通知,国际社会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星”。


中山大学——“中大星”


中大星小行星是叶泉志在2007年7月21日发现的,永久编号为241113,与中大校庆日十分接近。巧合的是,国际天文联合会是在2011年11月12日宣布批准241113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大星”,这一天刚好就是中山大学的校庆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台湾,台湾中央大学也拥有一颗“专属小行星”——“中大星”,永久编号为145534。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星”


“浙江大学星”永久编号为236743 ,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郑存怀校友提议命名。该星由天文学家叶泉志先生于2007年5月7日在台湾鹿林发现,与浙大110周年校庆仅相差十几天,并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于2012年8月31日发布的80329号公告中得以正式命名,以肯定浙江大学建校115周年以来对教育事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星”


2012年10月25日,国家天文台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永久编号为09830的小行星命名为“北航星”,以肯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60年以来为世界航空航天事业所作的贡献。

“北航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上,公转周期四年半,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测。这颗小行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5年10月25日发现的。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星”


2018年7月,编号为891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天津大学星(Tianjindaxue)”。官方公告显示,这颗小行星是北京施密特小行星研究计划于1996年3月9日在兴隆观测时发现的,其位于太阳系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中。

“天津大学星”的命名缘起于2017年,一批来自77、78级的校友们萌生了为母校“送星星”的想法,并在不懈努力和国家天文台的支持下,“天津大学星”正式命名,自此天空中闪烁着“天大”的光芒。


中央美术学院——“央美星”


“央美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D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9年10月14日发现的国际统一暂定编号1999TP18的小行星,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118418号。编号118418中的两个“18”分别代表1918,2018。

2018年12月31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通报》第110635号向国际社会宣布,这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央美星”。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星”


国际永久编号第189018号的“国科大星”是一颗亮度15.2星等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上,绕日运行周期为5.33年,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10月14日发现 。

中国科学院大学建校40周年纪念日,恰为这颗小行星被发现20周年的纪念日。由国家天文台申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国科大星”。


三峡大学——“三峡大学星”


2021年9月,一颗国际编号为216319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三峡大学星”。这颗小行星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10月10日发现的,三峡大学于2018年6月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交申请,并由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推荐,经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命名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2021年9月在《小天体命名公报》中正式发布。据介绍,“三峡大学星”周期为4.23年,轨道半长轴为2.6倍日地距离,轨道倾角15.9度。

近年来,三峡大学在天文学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研究团队在自行测量、天文图像处理、宽距双星、银河系结构与演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于2018年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合作成立“三峡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在联合培养天文与相关学科研究生,互聘专业人员,天文前沿研究等方面积极开展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南师大星”


2009年3月25日,“南师大星”由紫金山天文台科学家在盱眙天文观测站通过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后续得到多次观测证实,并进一步计算出其精确轨道,符合国际上新小行星获永久编号所需的条件。

“南师大星”处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09年6月给予216446号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2019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名将216446号小行星命名为“南师大星”,2021年7月4日该提名正式通过国际批复。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星”


1995年12月6日,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观测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周期3.37年。2022年3月21日,国家天文台宣布,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命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星”。其编号中的52谐音“吾爱”,而487则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部中的备案编号一致,两者相互呼应,寄托着爱校之情。














璀璨的不止是星空















小行星是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命名并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早期,小行星的命名一般选取古代神话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后来的命名演变成为小行星发现者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方式和体现。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具有国际性和历史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

我们的未来在无垠之宇宙,浩瀚之苍穹。“祝融”探火,在遥远的火星留下了属于中国的印迹;“羲和”逐日,实现了中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天和”遨游星辰,把家园拓展至浩瀚星空……以学校名称命名小行星,正彰显了打造大国重器背后的高校担当,展现了我国坚守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力量。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逐梦之路,征途艰辛,青年学子们既要脚踏实地踏实积淀,更应以仰望星空放眼未来。同高校专属的小行星一样,志上九天揽月,远赴星辰大海,将胸怀拓展到浩瀚的宇宙和苍穹。

往期推荐

● 预计总投入3074亿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 学以致用,贝加莱橙色平台助您成就智造人生
● 全梳理!人工智能专业狂增180所高校!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一批项目立项名单
● 官宣!16个新职业诞生,新兴产业为主!
● 教育部批准4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就业季遭遇疫情,是否最难就业年?
● 33所“新大学”,来了!!

● 2021届高校毕业生预计909万!


                    

智汇工业(Intelligent Industry)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Intelligent Industry
京ICP备1503014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