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汇教育!
智汇工业

再问苍穹!这些高校,助力神舟十三

编辑:intern-edu时间:2021.10.18 浏览:1915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二十一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

目前,三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后续将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此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防强校贡献了重要力量,岛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也在这次航天任务中,为“神舟”保驾护航!

北京大学

此次出征的航天员中,唯一一位女航天员王亚平,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生,如今在北京大学心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隔八年,太空再次迎来中国女性航天员。8年前,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出征太空,成为了继刘洋之后进入太空的第二位中国女航天员。今天,王亚平二度出征太空,将成为进驻中国空间站的首位女性,也将成为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

据悉,此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王亚平将给同学们带来新的太空礼物。

清华大学

此次出征的另一位航天员翟志刚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校友,他在此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担任指令长。2008年9月,翟志刚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是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

翟志刚在本次出征前说,2008年手持五星红旗太空漫步的那一刻,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振奋不已。这次比13年前的出舱活动更复杂、更艰巨、更具挑战,“请大家放心,我们乘组一定牢记初心使命,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现任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年少时对航天航空的情怀,是他报考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初心。在兴趣的驱动下,大学时期,除了力学课程,王翔还选修了机械工程类课程,为后续科研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王翔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前往德国马普协会金属所深造。2003年,完成博士后研究的他毅然回国,加入航天五院,从事自己热爱的航天事业。王翔先后参加了神舟六号以来的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执行了十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曾任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现任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图源:清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多项技术为神舟十三号贡献了科研力量。
在能在电视机上用“火箭视角”看到喷射的尾焰、远离的地球、分离的瞬间……,这些来自高速飞行火箭上震撼人心的一幕幕,离不开北理工研制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以来,该项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将火箭飞行动态的珍贵图像实时传回地面。
在对接过程中,北理工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发挥作用,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相对定位测量信息。
当航天员们在太空中想欣赏美景图片或者想看个电影休闲一下,都可以通过北理工参与研制的航天员全沉浸感虚拟现实心里舒缓系统软件来实现。
神舟十三号发射任务,有许多北理人的身影: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是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2007级博士生;总体设计部总体室主任牟宇是2000级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校友;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敬铮,是2000级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校友;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产品保证经理(副总师)郑伟,是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1997级本科生、2000级硕士生;空间站系统主管设计师李学东,是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2010年博士生;航科五院总体部载人月球探测总体室副主任黄克武,是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2011级博士生;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问天实验舱总体主任设计师张峤,是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2012级博士生;空间站系统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张天湘,是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10级硕士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调度,201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持续参与神舟、天宫、天和、天舟等系列研究,数百项科技成果助力载人航天,其中多项技术应用于本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其中,返回舱焊接矫形变形为返回舱“整形”,故障诊断系统为神舟配个“医生”,座椅支撑系统为航天员“排忧”,地面失重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让出舱英雄具“慧眼”……哈工大多项技术为神舟保驾护航。同时,哈工大和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型防热材料,保障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返航。

哈工大分别荣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成为唯一同时获得这3个奖项的高校,向着“中国航天第一校”目标阔步前行,还为中国航天领域输送了几万名学子和一大批杰出校友,为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北工业大学

作为“三航”领域领军人才摇篮的西工大,始终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神舟十三的成功发射的背后,依然有西工大人的辛勤耕耘。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贾贺,连续四次参加飞行任务,担任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发射任务的青年突击队队长。

从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到副主任设计师再到主任设计师。十二年来,贾贺一直奋战在航天事业的前线,创新成果累累。508所回收着陆专业历史上首次智力引进、国内首次实现降落伞充气过程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首次采用融合降落伞强度试验和系统级空投试验信息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方法解决系统空投试验和可靠性专项试验方案设计优化问题、首次采用流固耦合与系统动力学融合方法开展雨雪等天气对系统影响分析验证分系统的容限能力和可靠性、回收着陆专业仿真技术领域首次获批面上自然科学基金……

活跃在神舟十三幕后的西工大优秀学子和精英团队还有很多:在神舟十三发射现场接受采访的校友,是航天学院2010级本科生陈牧野,在本次任务中承担着重要工作,也已经参加多次发射任务。
西工大空天结构技术团队发展了航天器复杂结构系统动力学响应优化设计方法,实现飞船整流罩及逃逸支撑结构创新设计,有效提高了系统动力学性能并显著减轻重量。
西工大工业设计团队所设计的神舟飞船的舱内环境、仪表与照明系统和舱载人机设备的工业设计和工效设计与评价从神舟八号沿用至今;天和核心舱的色彩方案、布局方案、照明与通风、机械臂控制台、睡眠区和卫生区等多处重要区域仍然采用或部分保留了西工大载人航天工业设计团队概念设计理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此次发射,神舟十三号将送三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生活六个月。航天员在整个任务期间的健康和安全是载人航天探索任务的核心问题, 也是航天医学领域的首要任务之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在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脑和视觉的影响研究。通过一系列地基实验,建立了天基检测指标体系,利用空间站人系统研究机柜,分析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人体脑组织、脑功能等的影响及影响程度;评估空间站环境下航天员的健康状态,为航天员健康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脑影响研究示意图

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与空间站核心舱进行径向交会对接,这也是神舟飞船首次进行径向交会对接。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时产生的动能比较大,为了减少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的震动和撞击,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十三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不少研究项目为空间站建设提供保障:航空学院文浩教授团队“空间结构在轨自主组装的动态控制”;姚卫星教授团队“空间站伸展机构疲劳评估与试验验证”;王志瑾教授团队“空间站柔性太阳翼设计”;自动化学院吴红飞教授团队“空间站大功率电源系统”;机电学院田威教授团队“核心舱复杂结构原位多机器人协同装配技术”;航天学院陈金宝教授团队“机械臂和展开机构”;王小涛教授“空间在轨机器人”;陈传志副教授“新型空间弱撞击对接机构及其柔顺控制技术”……这些研究均为空间站核心舱顺利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

此外,也有不少优秀南航校友身影。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凡新,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1985级校友;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林涓,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技术专业1988级校友;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周智勇,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载人航天工程货运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曹俊生,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伟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天舟货运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工程专业2000级校友;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测试指挥何永丛,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2003级校友;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主任李兴乾,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2012级校友(博);天舟货运飞船综合测试主任设计师任亮,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在神舟十三号遨游太空的背后,哈尔滨工程大学多位校友为“神舟”护航。
95-421 校友吴华,担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0 号指挥员 "。发射过程中,发射场的最高调度员是 "0 号指挥员 ",喊出 "5,4,3,2,1,点火!"。从进入发射程序到点火,0 号指挥员要下达上百个口令,对发射程序要烂熟于心。
80-221校友汪浩平,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副院长,曾主持负责国家重点型号火箭固体发动机研制,是航天科技集团火箭发动机专业组织副组长,参与我国火箭发动机和固体推进剂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86-431校友陈建新,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502所副总师,是我国深空探测航天器设计领域专家,长期致力于深空探测领域研究和工程实践。主要研究领域是空间机器人、航天器控制等。
87-441校友李彬,在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作,担任神舟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飞船分系统设计、实验验证和各阶段测试工作,获得“中国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称号。
90-341校友李贫,担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参与制定、编写了大量保障计划、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先后攻克发射场汽轮机、风机振动故障分析处理等难题,获得神舟飞船发射任务金质奖章、中国航天基金奖等荣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的硕士生、二分之一的博士生进入国防系统就业。在航天一线,也有不少北航校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荆木春,是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1980级本科生、1984级硕士生、2004级博士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1级本科生;中国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是北航1981级飞机设计专业本科生;中国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吴志强,是北航1996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中国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万欣,是北航1997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载人航天总体室主任李兴乾,是北航1999级校友;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明章鹏,是北航2002级校友;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总调度之一温旭峰,是北航2011级校友;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轨道专家组组长刘勇,是北航1998届校友;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空间站任务操控主管何琨,是北航2012届校友……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航天可视化团队自主研发的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再次披挂上阵应用到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当中。据介绍,该项技术久经检验已经非常成熟,可将航天器拉近到地面控制人员眼前,实时精准展示飞行器的运行轨道、姿态以及位置等信息,成为执行任务时重要的辅助系统。

据了解,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团队由长江学者赵正旭教授领衔,服务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工程。由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发的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多次为飞行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截至目前,航天可视化团队参与执行了近30次航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工程任务,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系统的可靠性不断得到验证,在工程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东华大学

航天服是典型的高科技产品,每一次升级都蕴含着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从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到即将发射的“神舟十三号”,从解决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问题,到研发设计航天员系列专用服装,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参与了每一代航天服的设计。

“中国航天服不仅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更以饱含中国元素的设计代表国家形象,彰显新一代‘飞天’的风采。”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负责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透露,航天服在研发过程中使用到的新技术,也同样推动着更多特殊行业的服装,乃至普通人日常服装材料和裁剪技术的进展。

郑州大学

从神舟七号到到刚刚发射的神舟十三号飞船,航天员使用的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都是由郑州大学的团队所研制。面窗组件是航天员在外太空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可以说是宇航员的“眼睛”,它不仅要给航天员提供一个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位之一。
2005年以来,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经过科研攻关,终于突破了航天和军工塑料制品的成型和模具技术,成功研制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面窗、新型战机光电作战头盔护目镜等关键防护装置,为“神舟”系列飞船与“天宫”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来源人民日报、各高校官微、半岛新闻、哈尔滨日报。


智汇工业(Intelligent Industry)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Intelligent Industry
京ICP备1503014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