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汇教育!
智汇工业

这么多大学排名,高校到底应该怎么用?

编辑:沧海一土时间:2020.03.29 浏览:2167

全文6385,预计阅读11分钟


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排行榜在我国高教领域普遍流行开来。对此,本文作者认为,我们需要历史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

他认为,高校理性利用大学排行榜的关键在于“为我所用”,要将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取向改造为建设取向,着力开展高校内涵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图文无关

作者 | 张应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来源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1

一分为二

看大学排行榜


大学排行榜盛行是竞争机制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变。正是在这种整体性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排行榜开始在我国普遍流行开来,其具体表现主要有四大方面:


  • 一是我国开始引入西方国家有关机构开发的大学排行榜;


  • 二是国内的大学排名机构开始开发各式各样的大学排行榜;


  • 三是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开始用大学排行榜来评价大学、认识大学;


  • 四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自己在大学排行榜上的表现,甚至产生了“对照排行榜搞建设”的现象


大学排行榜在我国盛行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 其一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引入大学管理领域,强调大学办学绩效和外部问责,引发了激烈的大学发展竞争;


  • 其二是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促进作用;


  • 其三是我国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大学排行榜需求市场:学生及其家长需要、政府部门需要、社会组织和机构需要、用人单位需要、高校办学需要,特别是高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也需要大学排行榜。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985工程”,直接催生了上海交通大学刘念才教授课题组开发的“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行榜(ARWU)”;


  • 其四是大学排行榜具有其突出优势——将模糊的大学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以名次排行方式直接呈现出来,在使用上具有直观性、简便性。


大学排行榜在我国盛行,虽然产生了人所诟病的诸多消极效应,但历史地看,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能抹杀的


  • 一是竞争机制开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治理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政府计划性治理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高校从面向政府办学向面向市场和社会需要办学转变,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 二是大学排行榜激发了我国高校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发展竞争意识,强化了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促使高校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高校积极争取办学自主权,面向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争创一流,高校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强,整体上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首次参加THE世界大学排名,就取得不错成绩。这也意味着不参加世界大学排名的我国一流大学正在变少。(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大学排行榜的“排”与“用”


大学排行榜的“排”是单一主体行为。主要是排名机构根据自己的大学评价和排名理念,运用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等理论和方法,采用相应的评价和排名技术而对大学进行排名。


排名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不断优化排名体系,包括使排名思想和理念更加切合大学发展实际和发展趋势,以及排名指标体系优化和计量方法优化等。一般说来,排名机构的具体排名活动是商业机密,除了排名机构所公布的部分信息之外,我们往往难以了解其排名内部运作情况。


但大学排行榜的“用”则是多元主体行为,即大学排行榜的多元利益相关者对排行榜结果的使用。


因此,大学排行榜之“用”主要有两大类——“排名者之用”与“使用者之用”。


“排名者之用”就是排名者通过大学排行榜来实现直接的和间接的商业利益


大学排名是排名竞争时代排名经济和媒介传播经济的必然产物,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甚至产业链,有着巨大的商业和经济利益。作为产业,大学排名要遵从投入与产出的规律。


排名机构开发和研制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建设或者购买排名数据库、组织开展大学排名活动等,都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并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扩大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形成更多的用户,是其获得商业利益的基本途径。因此,排名机构往往都非常重视开展大学排行榜的推广活动。


“使用者之用”就是指包括高校在内的众多使用者根据自身目的和需要而对大学排行榜的选择性使用


  • 对作为使用者之一的高校而言,理想情况是将大学排行榜用于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如发现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差距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改进等。但高校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大学排行榜,大学排行榜就会对高校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 对作为使用者的其他使用主体而言,一般情况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地使用大学排行结果。如学生及其家长利用大学排行榜来选择就读学校,用人单位根据大学排行榜来录用员工等,政府部门参考大学排行榜来衡量高校建设和发展绩效等。


可以看出,大学排行榜的“两种用”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排名者之用”并不完全是为了“使用者之用”,冲突的实质是“两种用”所持优先性原则的不同


排名者将大学排行榜的商业利益优先具有自身合理性。因为大学排名不是公益性事业,而是学术服务性产业,排名机构只要遵守社会责任伦理和商业竞争规则,其通过大学排名来追求商业利益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也不能要求排名机构在主观上考虑大学排行榜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作用。


认识到大学排名是学术服务性产业,会使我们对大学排行榜的批评更加理性,也可能使我们更加理性地利用大学排行榜来开展大学内涵建设


(网络图片)


大学排行榜的“裹挟”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现在高校普遍感到自己的办学活动和办学过程为大学排行榜所裹挟,产生了一种无力感和无助感。这种“裹挟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媒介时代,我们生活在由媒介所营造的世界之中,媒介世界成为人的“真实”生活世界。在媒介时代,大学排行榜借助媒介传播产生了广泛的媒介传播效应——大学排行榜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高校、社会机构、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学生及其家长等)都产生了“媒介迷思”,并且各利益相关者的媒介迷思相互激励,形成了具有更强能量的媒介迷思场域。


身处这种媒介迷思场域中的高校,不仅自身产生了媒介迷思,而且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媒介迷思所左右,因而产生了为大学排行榜所裹挟的感觉


媒介迷思“指的是由媒介所营造的一种文化假象,以及媒介文化带给我们的似是而非却又根深蒂固的仪式、思想、观念和想象”。媒介迷思是不够真实的,真实事件在迷思的建构过程中已经被改变。


THE、QS、US News等有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和Elsevier、Clarivate Analytics等学术信息公司都是专业化、制度化、成熟的媒介机构,拥有的媒介资源与渠道多,其媒介权利可以得到充分行使,甚至强化为媒介权力,拥有强大的媒介能量,其营造媒介迷思的能力也更强,从而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正确使用大学排行榜造成了不利影响。


大学排行榜的“裹挟效应”导致高校对排行榜“既爱又恨”的矛盾态度


  • 高校对排行榜之“爱”主要表现为高校可以用直观的排行名次来反映过去模糊的发展成就和发展差距,并以提升排行名次作为发展目标;


  • 高校对排行榜之“恨”主要表现为大学排行榜在其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认同下,给高校带来巨大的排名竞争压力。因为非专业性的排行榜受体对大学排行榜的使用,会影响大学社会声誉、影响人才流动、影响生源、影响学生就业、影响政府投入和对大学的绩效评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曾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假如我不做校长,只负责自己的课题组,我可以不关心排名而独善其身,但现在这么大的一所学校,我要完全不关心排名,也不大现实。(图片来源:浙江工业大学)


02

理性运用大学排行榜

促进高校内涵建设


理性运用大学排行榜来促进高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是“为我所用”


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取向是不可改变的,是不以高校的意志为转移的。高校所需做和所能做的,就是理性看待排名结果,善用排名结果,将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取向改造为院校自身的建设取向,从而为促进高校内涵建设服务。


正确认识大学排行榜与高校实际发展水平的关系


大学排行榜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实际发展水平,这是大学排行榜得以盛行的基础。但高校的实际发展水平并不一定能由排行榜完全表现出来,因为大学排行榜只是对高校实际发展水平的选择性指标呈现。


无论哪一种大学排行榜,其指标体系设计都是结构化的,即把作为整体的高校发展水平分解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结构性测量指标,同时还要考虑测量指标的可获得性、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在这个过程中,测量指标对高校实际发展水平进行了选择性“裁剪”,但却难以实现对高校实际发展水平的“还原”。


考查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除了对其排行理念和思想进行考查之外,重要的是考查各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一是要考查同级指标是否有重复、重要性指标是否有遗漏;二是要考查一级指标之下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如一级指标是否可以由这些二级指标所构成,其相关性如何。


测量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大学排行榜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人们对大学排行榜批评最多的也是针对其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问题。


比较分析软科的学科排名与教育部学位中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发现,两者虽有完全不同的学科评估排名指标体系,但两者的学科排名结果却至少有85%以上是相同的。软科的学科排名指标体系的特点是科研主导、状态数据、客观评价、指标量少、操作简单;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重视科研、注重教学和人才培养、兼顾过程性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量大、操作复杂。


两个具有不同排名指标体系的排行榜产生了总体上大致相同的排名结果,这反映出排名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另外,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的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差异很大,这也反映了排名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只是相对的。这就是说,不可能有一个能够完全反映高校实际发展水平的大学排行榜,也不可能有一个能让所有高校都心服口服的大学排行榜


其根本原因在于:1.  高校的实际发展水平是整体性的、非结构化的,而大学排名则是在将整体性的高校发展水平分解为结构化指标后的数量化呈现;2.  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是过程性的,而大学排名则不看过程性指标只看状态性结果指标。


我们注意到,我国部分大学最近几年来在某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上表现“抢眼”,名次迅速提升。


这的确反映了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和部分大学的建设发展成就,但也要看到有些大学排行榜所做的指标体系调整和修正是有利于我国大学的。我国是大学排行榜的最大用户,不排除某些排行机构出于营销策略考虑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标体系调整一般说来,在一个总体上具有相对稳定指标体系的大学排行榜中,如果同一所高校在相邻和相近年度的名次出现格局性变化,那这个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对高校发展实际水平而言,大学排行榜只具有有限的指示性意义


在几大典型排行榜上表现都好或较好的高校,一定是发展水平比较高的高校;而表现均不佳的高校,一定是发展水平不高的高校。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其在某一具体的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与其实际发展水平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


因此,高校与其心心念念于排行名次,对照排行指标体系搞建设,不如理性看待大学排行榜,扎扎实实开展内涵建设,实现内涵发展


一流大学2018、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变动及报道情况

对于自己在大学排名里面的表现,高校是报喜不报忧?(来源:“里瑟琦智库”微信公众号)


正确认识和利用大学排行榜的建设性功能


大学排行榜是大学排行机构根据某种排行理念,利用排名技术和手段而产生的一种客观“人为事物”,其功能是客观的、多元的。


  • 所谓客观的,就是说其功能是“与生俱来”的,它不因我们的主观好恶而存在或者消失;


  • 所谓多元的,就是说其功能是一个“功能组合”“功能体系”。如大学排行榜具有排名竞争功能——通过排名促进大学竞争;激励功能——通过排名对高校发展实施正向激励;导向性功能——通过排名指标体系实现对院校的发展引导;诊断功能——通过排名指标和名次来诊断高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比较功能——通过排名指标和名次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特别是与同型同层次院校进行比较;监测和预警功能——通过排名指标和名次来监测学校发展状态,进行学校发展预警,等等。


正确认识和利用大学排行榜的功能,实质上就是对其客观的多元功能的一种主观选择。就理性地开展大学内涵建设而言,高校所需要做的,就是选择大学排行榜的具有建设性的功能


如适当淡化大学排行榜的排名竞争功能,重点利用其诊断功能、比较功能、监测和预警功能。特别要重视发挥大学排行榜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监测作用,通过大学排行榜来看各项具体排行指标的动态演变情况,从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实施改进


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来源:一读EDU编辑部制作)


理性地开展高校内涵建设


在大学排行榜所营造的具有强大能量的媒介迷思场域中,高校要理性地认识大学排行榜、理性地开展内涵建设是有相当难度的。


既需要大学排行榜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媒体机构、用人单位等)共同理性地认识大学排行榜,为高校开展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高校主动作为,理性地开展内涵建设


首先要认识到高校内涵建设的渐进性和阶段性。


目前,“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赶超型现代化模式的现实表现,引发了高校普遍的发展焦虑情绪保持适度焦虑有利于高校建设和发展,但过度焦虑则会忽视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从而失去发展定力,产生急躁冒进思想和行为。


早在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指出:“国际上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一流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因此,办成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对此,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内涵建设既需要高校有争创一流的雄心壮志,也需要高校实事求是地确立长远发展目标,把握发展节奏,尊重发展规律,脚踏实地地开展大学内涵建设。不切实际的长远目标,急功近利的发展思想和急躁冒进的发展情绪,于高校内涵建设而言有百害而无一益。


其次,要正确认识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黑马现象”。


一般说来,在大学稳态发展秩序出现“黑马现象”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从大学发展的国际竞争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稳态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和秩序已经形成。


在国际竞争从二战时的意识形态之争转变为科技实力和高等教育实力的竞争之后,包括高等教育强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努力发展高等教育。我们的确需要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但我们不能想象别人没有发展,只有我国高校在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审视“弯道超车论”“变轨发展论”等发展主张,需要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否处于从“跟跑”“并跑”阶段过渡到“领跑”阶段做出理性的判断


从高校发展的国内竞争来看,目前我国也已经形成了高校发展的基本秩序和格局(高校发展实力的等级体系),要想突破和改变这个格局是非常困难的。


这与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情况大不相同。在那个时期,我国高校的发展秩序和格局正在形成之中,一些高校可能因某种因素的作用而把握了发展先机和机遇而成为“黑马”。


在高校发展竞争进入常态秩序之后,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少数高校通过创新发展而脱颖而出,但在我国高等教育类市场化治理模式下,除非获得国家的特殊性政策支持,绝大多数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成为“黑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再次,要正确看待大学的创新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现象。


在高等教育稳态发展时期,高校要实现赶超,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非常重要。英国华威大学的迅速崛起是一个典型案例,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并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创新。


但是,大学的创新发展是遵循大学建设发展基本规律之下的创新发展,它并不是对大学发展基本规律的突破,而是对大学发展基本规律的新认识和新发现后的创新发展。


如前所述,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是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从总体上来说,大学是一个保守性机构,是公共性的文化教育机构,虽然大学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但传承历史文化、延续人类文明是其根本使命。


因此,大学的发展总是处在保持大学传统和回应社会现实需要所形成的张力之中。无论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而言,还是就某一具体的大学而言,其成熟的标志就是具有厚重的大学精神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浮躁、喧闹、虚华与其格格不入


大学的成长和发展总是处在从传统到现在并直指未来所构成的历史链条中,处在某个具体的发展阶段上,其中的一些关键性发展阶段是无法跨越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赶超型高等教育现代化所采取的策略应该是缩短经历某一阶段的时间,而不是跨越某一历史阶段


本文作者张应强教授资料图(来源:《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报》)



本文转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微信公众号(id:hbsdxbjyb),原题为《#重点推送#高教评估三人谈:张应强教授谈<理性利用大学排行榜 促进高校内涵建设》。


囿于篇幅限制,原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从略,如需转载、引用,请联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公众号、参考原文。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浏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微信公众号推送原文。




往期推荐

【2020高考】学子“人生大考”遇上“疫情大考”!

【调查】2020企业校园招聘需求调查!

● 全梳理!人工智能专业狂增180所高校!

【“职”为你来】4万岗位上线!北京招聘启动

● 官宣!16个新职业诞生,新兴产业为主!

● 教育部批准4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就业季遭遇疫情,是否最难就业年?

● 2019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结果发布!

● 全名单!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智汇工业(Intelligent Industry)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Intelligent Industry
京ICP备1503014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