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汇教育!
智汇工业

打破“SCI至上”后,高校青年教师难“出头”了吗?

编辑:沧海一土时间:2020.03.02 浏览:1956

中国大学喊了许多年的破除“唯论文”,这次似乎是动了真格。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月23日,科技部又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及科研单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对科研成果实行分类评价、注重实效。
▎“一股清风
SCI,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本质上来说,只是一个论文索引库
如果将40-50岁视作是一位学者科研的黄金时期,那么当前中国科学界的中流砥柱,大多是伴随着SCI长大的。
80年代末,中国科学百废待兴,不仅急功近利、风气浮躁,整日高喊国际水平,而且“圈子文化”盛行,“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屡见不鲜。
于是,有学者提出:研究成果是否达到了国际水平,只有国际同行说了算。而把成果拿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的方式,就是至少要能够在国际上认可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将中国学术真正拉向国际轨道,SCI功不可没。
学者赵斌老师在回忆其读博经历时这样写道:“我不得已要撰写SCI论文。但也就是因为这种不得已,才让我明白了,如何寻找科学问题,如何提出科研假设,又如何用通俗、严谨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同时在与审稿人斗智斗勇的“诡辩”中学会如何进行理性辩论。
如果没有当年对SCI的重视,中国科学界紧闭国门,恐怕很难如此迅速地造出“好马车”。
更何况,将SCI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引入中国后,中国科学界信奉圈子、论资排辈的情况大有好转。有学者这样回忆那个时代:“当时的SCI犹如一缕清风吹拂着中国科研界。
将SCI论文作为科学评价的客观标准,这种评价方法在当时看来公开透明,为青年学者们打通了一条能够真正向上晋升的路。谁能晋升、谁能评优,不看人脉、不看资历,只有拿出真金白银的论文来,才能服众。
▎同行评议
这也正是人们对于此次改革的忧虑之一。
当前,唯论文在科学界贻害深远,改革也已酝酿多年,势在必行SCI论文相关标准“独霸”教育、科研领域各类重要核心评价体系,“科技创新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显。
然而鼓励和支持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发表论文本没有错,“唯论文”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SCI,而在于学校为了在各种上级评估中取得刚好的成绩,而出现的唯数量、唯期刊、唯影响因子的导向
在这套评审逻辑下,评定一位学者是否晋升,甚至不用翻开他的论文和成果,不必问他做了什么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只需要数一数每个人发了几篇论文,就可以决定一位学者的去与留。
这种滑稽的评价方式,显然也是此次破除“唯论文”改革的初衷。
科技部印发的文件中提到,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强化代表作同行评议——即是要破除唯数量论,代之以同行评议;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不少于1/3——即是要破除唯SCI论,扶持国内期刊。
改革措施具体而有效,然而人们还是忧心忡忡。因为数量至少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考标准没了这个标准,质量高低,究竟由谁说了算
▎青椒如何出头
23日文件正式下发时,就有人在评论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青椒如何出头?

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破除唯数量论英雄之后的同行评议,学者们似乎还缺少信心。所有的担心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所谓同行评审,是否真的具有公信力?
在许多人眼中,唯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时代,尽管出现了不少依靠“水论文”而快速晋升的“水”教授,然而这至少能够说明一件事:青年学者想要向上晋升,路径是通畅的。
将客观指标权重降低之后,那些能与学界大牛建立人脉关系的年轻学者们的处境会不会更加艰难?
与此同时,基层青年教师们正在面临的还有另外一个现实的问题:科研绩效怎么评?
通常而言,高校教师的年收入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三部分构成。而论文与项目奖励作为他们收入中的“大头”,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高校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
取消SCI论文带来的奖励,毫无疑问对扭转考核功利化倾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一举措的实施也会对高校教师特别是收入较低的青年教师产生较大影响。

据了解,国内普通高校新晋讲师基础工资约在1000-1500元/月,加上课时费、公积金等劳务及福利补贴,如果没有论文等科研绩效奖励普通青年教师的基本工资大约在3000-5000元/月。与前期高额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投入相比,这份工作实在不能说是十分“划算”。

这不仅仅是普通青年教师们的担忧,也是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和科技部的一纸文件让人看到了应有的魄力,对于改变中国科研评价标准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然而要想真正的解决“唯论文”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场自顶向下的阔斧改革。这其中,首先最应该改变的是国家对于大学的评价标准
只有当国家不再以各种论文、人才帽子等指标评价大学发展,学校才能够真正为学者们打开一条不依靠论文数量晋升,不依靠论文期刊维持生计的路。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当真正有价值、能应用的成果能够为学者们带来丰盈的收入和应得的重视时,这项改革就成功了。
无论如何,破除唯论文,彻底改变中国科研的评价标准,这一年或许将会载入史册。而身处变革之中的面临着许多艰难的每一个人,都正在共同经历着一个伟大的过程。

新闻来源:青塔


武汉加油
众志成城  齐心抗疫
ZHONGZHICHENGCHENG TIANYOUWUHAN




往期推荐

不“唯论文”后,你的学术生涯可能迎来这十个改变
874万业生就业压力下,这座城市已经开始抢人,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
破除“唯论文”,允许从专项报销的“卓越期刊”有哪些?
特别推送 | 远离疫情,强身健体,跟各大高校体育老师一起做运动!
科技部发布重磅文件: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
泰晤士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公布!中国大陆30所高校入榜百强!
▲痛心!新冠疫情期间,这所985院校已经失去4位教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集教育“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的公告
就业季遭遇疫情,是否最难就业年?
【速领】何时开学?哪里免费在线学习?一图速览,拿走不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情况说明这篇论文,究竟说了啥?
2019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结果发布!
▲【台达杯】自动化类教师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培训会哈尔滨站成功举办!
顶尖985院校的“人工智能”对口院系和专业一览表!请务必收藏!



智汇工业(Intelligent Industry)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Intelligent Industry
京ICP备1503014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