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汇教育!
智汇工业

痛心!新冠疫情期间,这所985院校已经失去4位教授

编辑:沧海一土时间:2020.02.17 浏览:3698

"
一棵树能长多大,多少人在树荫下乘凉受益,不需要树来说话,也不需要把树装扮得像圣诞树一样去表彰,就让树安静地休息吧,大师千古。
"

2020年的开端,相信会让无数中国人刻骨铭心。过去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是今年的春天却是那样艰难。


随着疫情的发展,有一些好消息,比如,湖北之外的其他省的新增已经连续几天下降,西藏唯一的一名患者已经治愈,全国终于有一块是白的,但是,也有很多痛心的事,比如,短短10天不到的时间,就有多位教授、大师逝世,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损失重大,从2月7号开始到2月15号之间,就失去了四位教授。这四位教授贡献之大,我们常人也许并不知道,很抱歉,我们竟然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他们……


段氏伽马刀之父段正澄院士逝世

2月15日晚间,自媒体“华科男”发布的一则消息令整个学术界陷入悲痛: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教授因新冠肺炎救治无效而逝世。

段正澄院士。图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2月16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官网发布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段正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2月15日19时35分在医院逝世,享年86岁。


甘守寂寞做科研,年逾古稀当院士

段正澄,1934年6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后留校工作。他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6年,段正澄将机械科学与放疗医学相结合,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由中国“原创”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问世。


全身伽马刀可进行旋转动态聚焦,使伽马射线焦点对准经过精密定位后的肿瘤,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大降低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目前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使用,惠及近百万人。


2009年,段正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埋头工作的他戏称这是意外收获。了解他的同事却感慨:“段老是从生产一线干出来的院士。”

段正澄院士。图片来源:楚天

段正澄教授当选教授时已经75岁。花白的头发,硬朗的身体,平和的面容。外人只知道他第一次申报工程院院士就一次性通过,其实,内行人都知道,以他的成就,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段正澄说,从事科学研究,贵在长期坚持,不折不挠。段正澄和他的团队曾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的三项成果,没有哪一项少于10年:研制全身伽玛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20年;完善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床,30年!

段正澄院士。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捐出百万奖金,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

2012年湖北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78岁的段正澄满头白发、挺直硬朗,成为全场焦点。


他代表众多获奖者上台发言,坦言自己心情激动,最感谢母校培养。


会后,他婉拒众多媒体采访,表示目前仅有两件事是确定的:一是100万元奖金个人部分将全部捐出,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二是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获奖后第一件事还是回到实验室工作。

段正澄院士。图片来源:荆楚网

华工建校第一届学生,优秀篮球队队长

段正澄院士是土生土长的华中科大人。1953年,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华中工学院成立,他是当年华中工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那一年,他在校园里亲手种下了一棵法国梧桐。


1957年,段正澄毕业后留校任教。20世纪50年代,华中工学院正处初建阶段。作为华中工学院的第一批大学生,段正澄赶上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把一个大食堂用砖头分成许多格,每个格子就是一间教室。”节假日,段正澄和同学们都要参加劳动,上午种树,下午在工地当小工,“现在的东二楼、东三楼,都有我挑过的砖。”


回忆起这段岁月,段正澄感慨万分:“虽然生活艰苦,但很磨炼人的意志。正是因为亲自参与了,所以有着特别的荣誉感,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而努力。”

这是段院士64年前刚刚迈入原华中工学院时栽下的梧桐


从华中科大附属中学西南角往北数,路边第二棵树是一棵法国梧桐树,这棵树是段正澄60多年前栽下的。如果有机会,我们去摸一摸这棵树吧,如今,60多年过去了,它已经长成了一颗大树。一位网友说得特别好:

“一棵树能长多大,多少人在树荫下乘凉受益,不需要树来说话,也不需要把树装扮得像圣诞树一样去表彰,就让树安静地休息吧,大师千古。”


华中科技大学红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

2月7日23点左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生命科学院楚天学者红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


红凌教授,湖北人,1966年11月27日生于武汉;1988年7月获得武汉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4年12月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生化博士学位;1995年1月至1999年1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1999年2月至2002年1月为美国加州伯克莱、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科学家;2007年3月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红凌教授

红凌教授才53岁,他的妻子在他逝世后,给他写了一封告别信,信的内容真挚简单,却让人潸然泪下……红凌教授的妻子也感染了,在治疗的时候他们只能用手机联系。在7日的早上,红教授还发信息给妻子保平安,说感觉自己好多了,妻子听了特别特别高兴,因为两个人的病情之中,红教授比较严重,因为平时还患有糖尿病。在晚上的时候怕妻子担心,他又发了一个OK的表情。但是后来再发信息,他已经不回复了……


华中科技大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

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生的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

林正斌教授


林正斌,男,1957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3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医疗系,从事器官移植专业30余年。曾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教授、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副主任医师。在肾移植术及术后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治疗,肾移植术后的各种并发症的处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此外,林教授在科研领域亦出类拔萃。他的论文《国产环孢素赛斯平的实验及临床研究》1997年获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及外科技术的研究》1998年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林教授曾于2017年退休并被返聘,一直到感染前,他都还在认真工作……大约在1月27日左右,林正斌教授住进了医院治疗,随后核酸检测确诊新冠肺炎。病情发展迅速,不到一个星期就进了重症监护室,从确诊到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著名预防医学教育家刘筱娴在武汉逝世

2月13日0时10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筱娴不幸在武汉同济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刘筱娴教授

公开资料显示,刘筱娴1933年出生于广州市一个华侨家庭,祖籍广东台山,1953年入原中南同济医学院卫生系(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并留在武汉医学院(现同济医学院)卫生系任教。同时刘筱娴还是我国著名预防医学教育家、妇幼卫生专业创始人,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敬爱的刘筱娴教授是控制预防妇女儿童伤害的领先者,无数名妇女儿童因她而有了更幸福的一生……


从红凌教授的离开,再到段正澄院士的离去,不到十天的时间,华中科技大学就损失了4位学术大师。对于这些大师的离开,我们除了表示哀悼,也希望不要再有损失了。这样的损失不仅让人痛心,而且很难去弥补。


大师远去,荣光犹存!



综合自:光明日报、楚天金报、湖北日报、每日经济新闻、老K谈教育





往期推荐

就业季遭遇疫情,是否最难就业年?
【速领】何时开学?哪里免费在线学习?一图速览,拿走不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情况说明这篇论文,究竟说了啥?
2019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结果发布!
▲第31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投稿系统开放
▲【台达杯】自动化类教师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培训会哈尔滨站成功举办!
▲ 致力人才培养——贝加莱与展杭科技签署教育领域战略合作关系
▲ OPT机器视觉产教融合交流会-上海交通大学站顺利举办!
郑南宁院士领衔编著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即将重磅发布
说好的科研学术无国界呢?麻省理工零录取中国学生,斯坦福取消中国大陆面试!
上海交通大学、高雄中山大学、荷兰方提斯大学参赛队伍摘取第六届“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智联高手”桂冠!
顶尖985院校的“人工智能”对口院系和专业一览表!请务必收藏!


智汇工业(Intelligent Industry)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Intelligent Industry
京ICP备1503014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