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汇教育!
智汇工业

学历内卷,浅谈“逆向考研”

编辑:关关时间:2022.10.19 浏览:1689

近些年,我国教育“内卷”越来越厉害,研究生去送外卖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有人调侃,现在国内本科遍地走,研究生多如“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能够接受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是,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似乎一年比一年严峻。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2014届(92.6%)下降1.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较2014届(91.5%)上升0.5个百分点。近两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同届本科,这也在侧面说明了职业教育的就业缺口更大。

本科生,我国国内目前累计9400万,今年毕业生1076万,成功离校就业不足25%,考公考编上岸不足60万,考研出国留学大约150万,有一半还多的应届本科毕业学生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加上往届本科生的失业状态,累计千万还多,这个本科生才是真正的内卷大军。

硕士,大约在国内有1000万,从去年开始大量的硕士海归人才回国50万左右。对比我们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个数字也不多啊。怎么就卷上天了?主要还是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经济活动发展放缓,高薪酬好待遇用人单位岗位减少造成的,今年披露的招聘数据显示,美团去年招聘岗位10000人今年缩减为4000人,字节跳动去年招聘岗位8000人今年缩减为3000人?其他各个大厂和外企的招聘规模都几乎等同于腰斩。考公考编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甚至于一个招聘岗位几千人报考的奇葩景象。相对的体现出来硕士就业的内卷局面。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即将开始之际,一个名为“逆向考研”的现象引来不少网友热议和诸多媒体置评。这主要描述的是“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



智汇教育小编整理,广州大学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出现了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广州大学是大家俗称的“双非”高校,既不是985、211,也不是双一流。其实不止是广州大学,全国各地“双非”高校都出现了这种“倒流”现象。

他表示,一方面我们可以祝贺这类高校,无论如何说明其有吸引力,比如一些专业的确办得好,就业有优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考上研究生已经成为报考者第一目标,学校与专业的好坏或许已暂居其次。可以说,考研已经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拼命“内卷”。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学历贬值,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当下的疫情与就业的艰难,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考研高考化将引发很多问题,包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这一现象有必要得到遏制。但是,用人评价如果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很难得到有效遏制,也非教育部门所能控制。

即便“逆向考研”还有一重积极意义在于打破唯名校论,但这与满足个体发展意愿并无太大关联。名校的招生人数有上限,与其过度努力冲刺名校,不如选择匹配个人能力的目标院校。




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高校学生,考研选择非“双一流”或传统意义上的“四非”,并非全然是“确保考上为要”的权宜之计。仔细分析会发现,考生大多是冲着这些目标高校的热门、强势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而来。去年“逆向考研”的明星学校,“96名浙大本科生报考杭电研究生”的主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业内就是以电子信息学科群有特色、办学水平高、就业能去华为著称,同时这些学科专业近年来在就业市场紧俏。所以有评论称,表面上看是“逆向考研”,其实是“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

“到非名校的普通院校读研,将会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选择。”这篇文章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要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就必须扭转源于精英教育时代的“身份教育”与“学历社会”问题,推进教育观和人才观转向“能力社会”。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读研,要以提升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线。而“逆向考研”这样的说法,也就不再有市场。


往期推荐:





中国高校改名风潮-须防止功利作怪


顶级赛事 | 教育部认可的56项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


首批197所院校!教育部公布一批国家级名单


智汇教育亮相EducationPlus2022中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


教育部:建设一批新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陶永: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实现高校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双碳人才 决出“减碳高手”兰州理工大学、泰国玛希敦大学参赛团队夺冠



智汇工业(Intelligent Industry)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Intelligent Industry
京ICP备1503014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