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汇教育!
智汇工业

高校当好碳中和的先行军

编辑:关关时间:2022.10.09 浏览:4139


两会期间,双碳目标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掀起热议,同时双碳目标也成为十四五期间最为重要的命题。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碳中和”“碳达峰”也成为科普刷屏热词。

近日,教育部网站在答复“关于建立健全碳中和教育相关一流课程与教材体系的提案”中介绍,近年来教育部新批准设置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等10余个本科专业。

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21个“碳达峰”和“碳中和”领域直接相关本科专业,布点2223个。

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鼓励高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市场等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双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加快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同时支持高校开设双碳教育相关课程、编写相关教材,为逐步构建全面、持续、有效的双碳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旨在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近两年来,多所高校在碳中和领域有重大布局。




2021年5月9日上午,西北大学与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签约仪式暨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揭牌仪式在榆林举行。该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培养“碳中和”领域专门人才的新型研究型学院。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指示要求,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主动探索资源型城市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举措。他介绍了榆林市作为典型的成长期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的思考与实践。他表示,榆林市委市政府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以最大的诚意、最实的举措、最优的环境与我校共同推动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引领带动更多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榆林,努力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体现榆林担当、展现榆林作为、作出榆林贡献。




2021年7月9日,"福建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对策与挑战”学术研讨暨福建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大会在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召开。新成立的福建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按研究方向设气候变化与陆地碳汇、清洁能源和节能减碳、节材增效与固废资源化、碳汇计量与碳排放核查、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法律等5个研究中心。





2021年9月4日,天津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成立并挂牌,这是天津高校主导下首家碳中和研究机构。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是天津科技大学继天津市高校智库“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首批社科实验室 “绿色发展决策行为分析实验室”、天津市高校创新团队“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产品设计”、天津市特色学科群“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后,在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又一新增力量,研究院的成立,将有效聚合学校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前沿问题,立足服务本市,力争覆盖全国。




2021年9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院的成立,是清华大学在110周年校庆后的第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学校主动抓住工科战略转型重大机遇的积极作为,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发挥一流大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创新引领作用的责任担当,也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的重要举措。




2021年10月9日,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碳中和高端论坛暨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举行。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希望中央民族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能够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科学求实态度,不断拓展交流平台,发挥学校办学特色,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他表示将支持碳中和研究院发展,推动建设成为国家民委的又一个高质量的智库。




2021年10月24日,太原师范学院举办了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碳中和高端论坛。太原师范学院碳中和研究院是山西省高校系统成立的首个关于碳中和研究的科研机构,站位高谋划远,是学校提升学科水平、服务山西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希望学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服务山西社会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碳中和应用型创新人才。

2022年1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暨重点项目启动大会在合肥举行。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心怀“国之大者”,紧扣“双碳”目标,发挥中国科大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为安徽“三地一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科大智慧”和“安徽力量”。要完善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以“科大硅谷”建设为突破口,高起点建好科技产业组织学院,培养更多的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深入推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通道。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要强化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围绕“双碳”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推进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节能低碳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2年3月18日,在学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上,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将重点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碳中和未来技术领域,突破碳中和关键技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水平的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为我国碳中和事业发展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学院以院士为引领的国家级人才队伍为基础,着力打造具有川大特色的碳中和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重点依托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能源与低碳研究院两大科研平台,充分汇聚和发挥我校环境、材料、轻工、水利、电气、生态学、化工等相关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特色和优势,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我国碳中和事业做出川大贡献。




2022年4月29日,华北理工大学举办碳中和行动论证会暨钢铁碳中和学院成立揭牌仪式。这是全国高校首家聚焦钢铁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的,跨学科、跨学院的钢铁碳中和学院。华北理工大学是我省以钢铁冶金为主要特色的百年传承老校,被誉为钢铁产业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管摇篮”。希望华北理工大学以成立钢铁碳中和学院为契机,全力打造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和重要科技成果供给地,在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福建师范大学在6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下称“海创会”)期间,举行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成立揭牌仪式,全面推动学校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工科建设。新成立的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将依托地理科学学院建设,聚焦森林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重点围绕计量与碳排放核查等领域,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牵引,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创新团队为支撑,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融合,探索碳中和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一支在碳中和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培育一批在碳中和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打造能够服务和引领碳中和领域未来科技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创新高地。




2022年6月27日上午,我校在金山校区诚智A楼前举行碳中和学院、碳中和研究院揭牌仪式。碳中和学院、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行动,也是学校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面向未来重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他强调,要把创新这条主线全面贯穿建院办院始终,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要在学院办学形态上大胆创新。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要在科教融合机制上大胆创新。


高校肩负着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双重使命,既应组织科研力量攻克“双碳”科技难题,将“双碳”知识和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也应全面推进校园碳中和建设,把校园变成师生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孵化、协同育人的碳中和生活实验室。

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双碳”课题组测算,2017年中国教育领域的碳排放高达2.46亿吨。相比中小学,高校承担着更加复杂的科研和教育功能,年均用电量普遍超过一千万度,还有大量的油、气消耗,折算下来碳排放量超过很多规上工业企业。

“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途径。”高校是创新高地,也有着典型的城市社区节能降碳场景。以高校本身的运营管理节能降碳为问题导向,鼓励师生、企业协同创新,将大大推动“双碳”创新的孵化、应用和推广,起到示范窗口作用。通过建设碳中和高校,增加新能源、节能、智慧化管理等措施,不仅节约大量办学支出,还能促进区域“双碳”目标达成。同时,针对校园碳中和的实际难题构建跨学科师生团队,以校园碳中和生活实验室等形式开展实践,有助于将碳中和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高校校园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鼓励高校、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区,围绕“双碳”主题构建发展联盟,并建立校园碳中和评价体系,让高校公布碳排放信息和碳管理绩效,接受社会监督。

来源:整理自各高校官网微信公众号。


往期推荐

● 预计总投入3074亿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 学以致用,贝加莱橙色平台助您成就智造人生
● 全梳理!人工智能专业狂增180所高校!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一批项目立项名单
● 官宣!16个新职业诞生,新兴产业为主!
● 教育部批准4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就业季遭遇疫情,是否最难就业年?
● 33所“新大学”,来了!!

● 2021届高校毕业生预计909万!


                    

智汇工业(Intelligent Industry)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Intelligent Industry
京ICP备1503014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