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汇教育!
智汇工业

第21颗!这所C9高校,再叩问苍穹!

编辑:intern-edu时间:2022.09.08 浏览:4613

2022年9月6日10时24分30秒,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首颗导航卫星——“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S3/S4试验卫星顺利发射升空,标志着哈尔滨工业大学小卫星研究跨入导航卫星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截至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哈工大坐落于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一直在闪闪发亮。

打造国之重器,从未缺席

作为中国航天第一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勇担“尖兵”重任,在打造国之重器的道路上从未缺席。

此次发射的S4试验卫星,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是我国正在研发的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演示验证任务第四颗试验卫星。S4试验卫星是哈工大研制的首颗导航卫星,标志该校小卫星研究跨入导航卫星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是由160颗低轨卫星及地面系统构成的天地一体化星座系统,对中国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性能增强,可为全球大众消费、自动驾驶、地理信息、公共安全等泛在用户提供高精度、快收敛、低成本、高可靠的卫星定位增强服务,实现全球分米(厘米)级实时动态快速导航定位。

在2022年开学第一课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指出,全校上下正在围绕“打造什么样的国之重器”“如何打造国之重器”这个重要命题,全面深化有组织科研,深入探索打造国之重器的“哈工大方法论”,一批国际、国内“第一”不断亮相

新百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嫦娥五号、天问一号、问天实验室等重大航天任务贡献的多项研究成果。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太空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次航天任务中,哈工大贡献了重要力量,为“神舟”保驾护航!

其中,来自航天五院的贾世锦校友负责飞船的总体技术方案。贾世锦1995年考入航天工程与力学系,1999年保送至航天五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从神舟四号开始从事载人飞船相关研究,从神舟十二号起担任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带领神舟飞船不断刷新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中国航天事业输送了几万名学子,其中一大批杰出校友为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杰出校友包括,“神五”发射时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的胡世祥、栾恩杰,“神六”“神七”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总指挥尚志,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

巍巍学府,苒苒风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图片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哈工大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

为了服务国家的工业化需求,哈工大按照行业、甚至按照企业工种设置专业,有的专业名称与工厂车间同名。1952年,哈工大又改学制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195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

哈工大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主持参研的火星车移动系统、转移坡道机构助力“祝融号”实现火星表面巡视探测,多项技术成果支撑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十三五”期间牵头获2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数百项成果助力中国航天66载,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

成立百余年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秉承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出了113位两院院士、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是当之无愧的“航天名校”、“工程师的摇篮”。

“八百壮士”,科学报国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大量科技人才,特别是需要培养一批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理工学院的师资。哈工大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哈工大一方面从全国高校调任、招聘优秀青年教师;一方面大力选拔师资研究生、本校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留校任教。

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年轻人大多来自南方,他们怀着一腔热血来到寒冷的东北,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中国。那时的哈工大几乎是白手起家,他们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习,晚上复习消化、为本科生备课,当起“小教师”,还自发组织翻译、编写教材。在快节奏、高强度学习下,他们很快成长为一支年富力强、勇挑重任的教师队伍。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50年代末,随着苏联专家的撤离,哈工大一度遭遇了“教授荒”,教学科研工作受到阻碍。于是这批刚刚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顶住压力,直面困难,承担起所有的教学科研任务。短短十余年,800多名青年师生,哈工大成功创办了24个新专业,为哈工大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界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一个基本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以机电、电气、土木、工程经济等为主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建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及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初心不改,华章永续

一代又一代哈工大人铭记国家重托,以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豪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胸怀,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勇气,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百年画卷。诞生于1920年的哈工大,历经沧桑,风雨兼程,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中一次次铸就辉煌。从载人航天到“嫦娥探月”,从大国重器到美丽中国,哈工大人将梦想的足迹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蓝色的大海里、寥廓的苍穹中,也让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光辉。

相信哈工大将继续沿着历史的足迹携梦前行,在建功立业的新时代致敬先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壮丽的乐章。

新闻来源:综合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官网、新华网等

往期推荐

● 预计总投入3074亿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 学以致用,贝加莱橙色平台助您成就智造人生
● 全梳理!人工智能专业狂增180所高校!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一批项目立项名单
● 官宣!16个新职业诞生,新兴产业为主!
● 教育部批准4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就业季遭遇疫情,是否最难就业年?
● 33所“新大学”,来了!!

● 2021届高校毕业生预计909万!


                    

智汇工业(Intelligent Industry)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Intelligent Industry
京ICP备15030148号-3